2025年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考试大纲
来源:执业药师 | 时间:2025-07-11
2025年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考试大纲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主要考查中药学类执业药师从事药品质量管理和药学服务工作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用于评价考生对中药学各专业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识记、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这部分专业知识是中药学学科的核心内容,也是执业药师执业能力的基础,体现执业药师的知识素养和业务水准。
根据执业药师相关职责,本科目要求在理解中药药性基础理论和中药质量标准的基础上,掌握常用中药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与部分中药粉末显微鉴别,中药炮制与饮片质量控制,中药制剂与剂型的特点、质量要求和临床应用注意事项等内容;熟悉中药化学成分与中药质量控制成分、重要活性成分体内转化及中药药理毒理间关系。系统认识药品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并能够运用有关中药学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药临床服务工作中实际问题,正确认识中药与疾病治疗的客观规律。
大单元 | 小单元 | 细目 | 要点 |
一 中 药 与 中 药 质 量 标 准 |
(一)中药及 其临床应用 | 1.中药与中药学 | 中药学与中药应用基本形式(中药材、中药饮片、 中药配方颗粒、中成药) |
2.中药性能和功效 | (1)药性理论与中药防治疾病的机理 (2)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 有毒与无毒) (3)中药的功效分类与主治病证 | ||
3.中药炮制 | (1)炮制的目的 (2)炮制对药物成分的影响 (3)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 (4)炮制常用辅料及其作用 | ||
4.中药化学成分 | (1)结构类型 (2)提取、分离与结构鉴定方法 | ||
5.中药剂型 | (1)剂型分类 (2)剂型与疗效的关系 (3)剂型选择的原则 | ||
6.中药体内过程和 药理毒理 | (1)中药体内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2)药代动力学常用术语、参数及其临床意义 (3)中药药理、毒理作用特点 |
大单元 | 小单元 | 细目 | 要点 |
一中 药 与 中 药 质 量 标 准 |
( 二 ) 中 药 质 量标准体系 |
1.中药标准体系 | (1)中药标准制订的原则 (2)国家中药标准体系及其组成内容 (3)省级中药标准体系及其主要内容 (4)中药团体标准 (5)中药企业标准 |
2.中药质量标准 内容 | (1)《中国药典》的构成及主要内容 (2)中药材及饮片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 (3)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 (4)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 | ||
3.中药材及饮片质 量评价 |
(1)中药真实性鉴定的方法和内容 (2)中药安全性检查的方法和内容 (3)中药有效性评价的方法和内容 | ||
4.中药制剂质量 评价 | (1)中药制剂通则检查 (2)中药制剂稳定性:影响制剂稳定性的因素,提 高制剂稳定性的主要措施,稳定性试验的目 的、基本要求、试验方法和重点考察项目 | ||
二中 药 材 生 产 和 中 药 饮 片 炮 制 |
(一)中药材 生产 | 1.中药材的品种与 栽培 | (1)品种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2)栽培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
2.中药材的产地 | (1)产地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2)道地药材的科学内涵、成因、产区 | ||
3.中药材的采收 | (1)采收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2)植物类药材、动物类药材、矿物类药材的采收原则 (3)药材采收的注意事项 | ||
4.中药材的产地 加工 | (1)产地加工的目的 (2)常用的产地加工方法及适用的药材 | ||
(二)中药饮 片的净制和 切制 |
1.净制 | (1)净制的目的 (2)清除杂质的方法及适用的品种 (3)去除非药用部位或分离不同药用部位的方法及 适用的品种 | |
2.切制 | (1)切制的目的 (2)常用的水处理软化方法及适用的品种 (3)药材软化程度检查方法及适用的品种 (4)常见饮片的类型、规格及适用的品种 (5)饮片的切制、干燥方法及适用的品种 |
大单元 | 小单元 | 细目 | 要点 |
二 中 药 材 生 产 和 中 药 饮 片 炮 制 |
(三)常用饮 片的炮制方 法与作用 |
1.炒法 | (1)炒法的分类,炒法炮制的目的、操作方法、适 用药物及注意事项 (2)炒黄:牛蒡子、芥子、王不留行、莱菔子、苍 耳子、槐花、决明子、酸枣仁的炮制方法与 作用 (3)炒焦:山楂、槟榔、栀子的炮制方法与作用 (4)炒炭:大蓟、蒲黄、荆芥、干姜、白茅根、侧 柏叶的炮制方法与作用 (5)麸炒:枳壳、苍术、僵蚕的炮制方法与作用 (6)米炒:党参、斑蝥的炮制方法与作用 (7)土炒:白术、山药的炮制方法与作用 (8)砂炒:马钱子、骨碎补、鳖甲、龟甲、鸡内金 的炮制方法与作用 (9)滑石粉炒:水蛭的炮制方法与作用 (10)蛤粉炒:阿胶的炮制方法与作用 |
2.炙法 | (1)炙法的分类,炙法炮制的目的、操作方法、适 用药物及注意事项 (2)酒炙:大黄、黄连、当归、蕲蛇、白芍、丹 参、川芎、续断的炮制方法与作用 (3)醋炙:甘遂、商陆、芫花、乳香、三棱、莪 术、延胡索、香附、柴胡的炮制方法与作用 (4)盐炙:杜仲、巴戟天、菟丝子、补骨脂、知 母、黄柏、泽泻、车前子、小茴香、橘核的炮 制方法与作用 (5)姜炙:厚朴、竹茹的炮制方法与作用 (6)蜜炙:黄芪、甘草、麻黄、枇杷叶、百合、百 部、紫菀的炮制方法与作用 (7)油炙:淫羊藿、蛤蚧、三七的炮制方法与作用 | ||
3.煅法 | (1)煅法的分类,煅法炮制的目的、操作方法、适 用药物及注意事项 (2)明煅:白矾、石膏、牡蛎、石决明、珍珠母的 炮制方法与作用 (3)煅淬:赭石、自然铜、磁石、紫石英、炉甘石 的炮制方法与作用 (4)扣锅煅:血余炭的炮制方法与作用 |
大单元 | 小单元 | 细目 | 要点 |
二 中 药 材 生 产 和 中 药 饮 片 炮 制 |
(三)常用饮 片的炮制方 法与作用 |
4 .蒸、煮、蝉法 | (1)蒸煮蝉各方法的炮制目的、操作方法、适用药 物及注意事项 (2)蒸:何首乌、黄芩、地黄、黄精、肉苁蓉、人 参、天麻、女贞子、五味子、桑螵蛸的炮制方 法与作用 (3)煮:藤黄、川乌、草乌、附子、吴茱萸、远志 的炮制方法与作用 (4)焯:苦杏仁、白扁豆的炮制方法与作用 |
5.其他制法 | (1)各方法的炮制目的、操作方法、适用药物及注 意事项 (2)复制:半夏、天南星的炮制方法与作用 (3)发酵:六神曲、淡豆豉的炮制方法与作用 (4)发芽:麦芽的炮制方法与作用 (5)制霜:巴豆霜、西瓜霜的炮制方法与作用 (6)煨:肉豆蔻、木香的炮制方法与作用 (7)提净:芒硝的炮制方法与作用 (8)水飞:朱砂、雄黄的炮制方法与作用 (9)干馏:竹沥、蛋黄油的炮制方法与作用 (10)制绒:艾叶的炮制方法与作用 (11)拌衣:灯心草的炮制方法与作用 | ||
三 中 药 化 学 成 分 与 药 理 作 用 |
(一)糖和苷 | 1.糖和苷的分类、 结构特征、化学 反应 | (1)糖的分类及结构特征 (2)糖的氧化反应、羟基反应和羰基反应 (3)苷类化合物的分类及结构特征 (4)苷的水解反应 |
2.含氰苷类化合物 的常用中药 | (1)苦杏仁、桃仁和郁李仁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质 量控制成分 (2)苦杏仁主要化学成分的药理毒理作用 (3)苦杏仁苷的代谢转化途径 | ||
(二)醌类化 合物 | 1.醌类化合物的分 类和理化性质 | (1)醌类化合物的分类及结构特征 (2)醌类化合物的性状、升华性、溶解性和酸碱性 (3)醌类化合物的显色反应及其应用 | |
2.含醌类化合物的 常用中药 | (1)大黄、番泻叶、虎杖、何首乌、芦荟、决明 子、丹参和紫草中醌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类型 及其质量控制成分 (2)大黄、何首乌、丹参主要化学成分的药理毒理 作用 (3)番泻苷的代谢转化途径 |
大单元 | 小单元 | 细目 | 要点 |
三 中 药 化 学 成 分 与 药 理 作 用 |
(三)苯丙素 类化合物 |
1.香豆素、木脂素 的结构特征和理 化性质 | (1)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分类与结构特征 (2)香豆素的性状、溶解性、荧光性 (3)香豆素与碱的作用和显色反应 (4)呋喃香豆素的光化学毒性 (5)木脂素的结构特点、溶解性 |
2.含香豆素类、木 脂素类化合物的 常用中药 | (1)秦皮、前胡、白芷、肿节风和补骨脂中的香豆 素类化学成分及其质量控制成分 (2)五味子、厚朴、连翘和细辛中的木脂素类化学 成分及其质量控制成分 | ||
( 四 ) 黄 酮 类 化合物 |
1.黄酮类化合物的 结构类型和理化 性质 | (1)黄酮的分类 (2)黄酮、异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的结构类型 和结构特征 (3)黄酮类化合物的性状、溶解性、酸碱性和显色 反应 | |
2.含黄酮类化合物 的常用中药 | (1)黄芩、葛根、银杏叶、槐花、陈皮、满山红、 蒲黄、沙棘中主要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类 型及其质量控制成分 (2)黄芩、葛根主要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 (3)黄芩苷的体内代谢动力学特征 (4)芦丁的体内代谢转化途径 | ||
( 五 ) 萜 类 和 挥发油 | 1.萜类化合物的 分类 | 萜的分类 | |
2.挥发油的组成和 理化性质 | 挥发油的化学组成、性质及化学常数 | ||
3.含萜类、挥发油 类化合物的常用 中药 | (1)穿心莲、青蒿、龙胆和栀子中主要萜类化学成 分的结构类型 (2)薄荷、莪术、艾叶和肉桂中主要挥发油类化学 成分的结构类型 (3)青蒿、莪术主要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 | ||
( 六 ) 三 萜 和 甾体化合物 |
1.三萜、甾体化合 物的结构特点、 分类和理化性质 | (1)三萜皂苷和甾体皂苷的分类 (2)三萜皂苷和甾体皂苷的性状、溶解性、发泡 性、溶血性 (3)三萜皂苷和甾体皂苷的水解反应、显色反应 (4)强心苷苷元部分的结构分类及特征 (5)强心苷的溶解性、显色反应和水解反应 (6)胆汁酸类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 (7)蜕皮激素类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 |
大单元 | 小单元 | 细目 | 要点 |
三 中 药 化 学 成 分 与 药 理 作 用 |
(六)三萜和 甾体化合物 |
2.含三萜皂苷类化 合物的常用中药 | (1)人参、三七、甘草、黄芪、合欢皮、商陆和柴 胡中主要皂苷类成分的化学结构类型及其质量 控制成分 (2)人参、三七、甘草、黄芪和柴胡主要化学成分 的药理作用 (3)甘草酸的体内代谢转化途径 |
3.含甾体皂苷类化 合物的常用中药 | (1)麦冬和知母中主要甾体皂苷成分的化学结构类 型及其质量控制成分 (2)知母主要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 | ||
4.含强心苷类化合 物的常用中药 | (1)香加皮和罗布麻叶中强心苷类成分的化学结构 类型、毒性表现 (2)蟾酥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质量控制成分 | ||
5.含胆汁酸类成分 的常用动物药 | 牛黄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 | ||
6.含蜕皮激素类化学 成分的常用中药 | 牛膝的主要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 ||
(七)生物碱 |
1.生物碱的分类、 结构特征和理化 性质 | (1)生物碱的分类 (2)吡啶类、莨菪烷类、异喹啉类、吲哚类和有机 胺类生物碱的结构特征 (3)生物碱的性状、旋光性、溶解性和碱性 (4)生物碱的沉淀反应和显色反应 | |
2.含生物碱类化合 物的常用中药 | (1)苦参、山豆根、麻黄、黄连、延胡索、功劳 木、防己、洋金花和天仙子中所含主要生物碱 的化学结构类型及其质量控制成分 (2)川乌、附子中所含主要生物碱的化学结构类 型、质量控制成分、毒性及其在炮制过程中的 变化 (3)马钱子、千里光和雷公藤中所含主要生物碱的 化学结构类型、毒性及其质量控制成分 (4)麻黄、黄连、延胡索、川乌和附子主要化学成 分的药理毒理作用 (5)异汉防己甲素的代谢动力学特征 | ||
(八)有机酸、 鞣质、蛋白 质等 |
1.有机酸 | (1)桂皮酸类衍生物的化学结构特点 (2)金银花、当归和丹参中有机酸的化学结构类型 (3)金银花、当归主要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 (4)马兜铃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化学结构特点 (5)马兜铃酸的毒性 |
大单元 | 小单元 | 细目 | 要点 |
三 中 药化 学成 分与 药理 作用 |
(八)有机酸、 鞣质、蛋白 质等 |
2.鞣质 | (1)鞣质的基本结构和分类 (2)鞣质的理化性质 (3)除去鞣质的主要方法 (4)五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 |
3.蛋白质 | 水蛭的主要化学成分 | ||
4.其他化学成分 | 麝香、斑蝥的主要化学成分 | ||
四 常 用 中 药 的 鉴 别 |
( 一 ) 常 用 植 物类中药的 鉴别 |
1.根及根茎类中药 | (1)根及根茎类中药的性状鉴别要点 (2)常用根及根茎类中药的来源、产地、采收加 工、药材与饮片的性状鉴别:狗脊、绵马贯 众、细辛、大黄、虎杖、何首乌、牛膝、川牛 膝、商陆、银柴胡、太子参、威灵仙、川乌、 草乌、附子、白头翁、白芍、赤芍、黄连、升 麻、防己、北豆根、延胡索、板蓝根、南板蓝 根、地榆、苦参、山豆根、葛根、粉葛、甘 草、黄芪、远志、甘遂、人参、红参、西洋 参、三七、白芷、当归、独活、羌活、川芎、 藁本、防风、柴胡、北沙参、龙胆、秦艽、徐 长卿、白前、白薇、紫草、丹参、黄芩、玄 参、地黄、胡黄连、巴戟天、茜草、续断、天 花粉、桔梗、党参、南沙参、木香、川木香、 白术、苍术、紫菀、三棱、泽泻、白茅根、香 附、天南星、半夏、白附子、石菖蒲、百部、 川贝母、浙贝母、黄精、玉竹、重楼、土茯 苓、百合、天冬、麦冬、山麦冬、知母、山 药、射干、干姜、莪术、姜黄、郁金、天麻、 山慈菇、白及 (3)显微鉴别(粉末):大黄、白芍、黄连、甘草、 黄芪、人参、当归、黄芩、地黄、党参、白 术、半夏、川贝母、浙贝母、山药、天麻 |
2.茎木类中药 | (1)茎木类中药的性状鉴别要点 (2)常用茎木类中药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药 材与饮片的性状鉴别:海风藤、川木通、木 通、槲寄生、桑寄生、大血藤、苏木、鸡血 藤、降香、沉香、通草、钩藤、忍冬藤、竹 茹、灯心草、石斛、铁皮石斛 |
大单元 | 小单元 | 细目 | 要点 |
四 常 用 中 药 的 鉴 别 |
( 一 ) 常 用 植 物类中药的 鉴别 |
3.皮类中药 | (1)皮类中药的性状鉴别要点 (2)常用皮类中药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药材 与饮片的性状鉴别:桑白皮、牡丹皮、厚朴、 肉桂、杜仲、合欢皮、黄柏、关黄柏、白鲜 皮、苦楝皮、五加皮、秦皮、香加皮、地骨皮 (3)显微鉴别(粉末):厚朴、肉桂、黄柏 |
4.叶类中药 | (1)叶类中药的性状鉴别要点 (2)常用叶类中药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药材 与饮片的性状鉴别:银杏叶、侧柏叶、淫羊 藿、大青叶、蓼大青叶、枇杷叶、番泻叶、满 山红、罗布麻叶、紫苏叶、艾叶 (3)显微鉴别(粉末):番泻叶、艾叶 | ||
5.花类中药 | (1)花类中药的性状鉴别要点 (2)常用花类中药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药材 与饮片的性状鉴别:松花粉、辛夷、槐花、芫 花、丁香、洋金花、金银花、山银花、款冬 花、菊花、红花、蒲黄、西红花 (3)显微鉴别(粉末):丁香、洋金花、金银花、红花 | ||
6.果实及种子类中药 | (1)果实及种子类中药的性状鉴别要点 (2)常用果实及种子类中药的来源、产地、采收加 工、药材与饮片的性状鉴别:地肤子、王不留 行、五味子、南五味子、肉豆蔻、葶苈子、芥 子、莱菔子、木瓜、山楂、苦杏仁、桃仁、郁 李仁、乌梅、金樱子、白扁豆、沙苑子、淡豆 豉、决明子、补骨脂、枳壳、香橼、陈皮、青 皮、橘核、化橘红、吴茱萸、鸦胆子、巴豆、 酸枣仁、沙棘、胖大海、小茴香、蛇床子、山 茱萸、连翘、女贞子、马钱子、菟丝子、牵牛 子、蔓荆子、天仙子、枸杞子、栀子、瓜蒌、 车前子、牛蒡子、苍耳子、薏苡仁、槟榔、砂 仁、草果、豆蔻、草豆蔻、益智 (3)显微鉴别(粉末):五味子、苦杏仁、槟榔、 砂仁 | ||
7.全草类中药 | (1)全草类中药的性状鉴别要点 (2)常用全草类中药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药 材与饮片的性状鉴别:麻黄、鱼腥草、苦地丁、 仙鹤草、紫花地丁、金钱草、广金钱草、广藿 香、荆芥、益母草、薄荷、半枝莲、香薷、肉 苁蓉、锁阳、穿心莲、白花蛇舌草、车前草、 茵陈、青蒿、千里光、大蓟、蒲公英、淡竹叶 (3)显微鉴别(粉末):麻黄、穿心莲、茵陈 |
大单元 | 小单元 | 细目 | 要点 |
四 常 用 中 药 的 鉴 别 |
(一)常用植 物类中药的 鉴别 |
8.藻、菌、地衣类 中药 | (1)藻、菌、地衣类中药的性状鉴别要点 (2)常用藻、菌类中药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 药材与饮片的性状鉴别:海藻、冬虫夏草、灵 芝、茯苓、猪苓、雷丸 (3)显微鉴别(粉末):茯苓、猪苓 |
9.树脂类中药 | (1)树脂类中药的性状鉴别要点 (2)常用树脂类中药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药 材与饮片的性状鉴别:乳香、没药、阿魏、 血竭 | ||
10.其他类中药 | (1)其他类中药的性状鉴别要点 (2)常用其他类中药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药 材与饮片的性状鉴别:海金沙、青黛、儿茶、 冰片、天然冰片、五倍子 | ||
(二)常用动 物类中药的 鉴别 |
动物类中药 | (1)常用动物类中药的药用部位 (2)动物类中药的性状鉴别要点 (3)常用动物类中药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药 材与饮片的性状鉴别:地龙、水蛭、石决明、 珍珠、珍珠母、牡蛎、海螵蛸、全蝎、蜈蚣、 土鳖虫、桑螵蛸、斑蝥、僵蚕、蜂蜜、海马、 蟾酥、哈蟆油、龟甲、鳖甲、蛤蚧、金钱白花 蛇、蕲蛇、乌梢蛇、鸡内金、阿胶、麝香、鹿 茸、牛黄、人工牛黄、体外培育牛黄、羚羊角 (4)显微鉴别(粉末):珍珠、全蝎、僵蚕 | |
(三)常用矿 物类中药的 鉴别 |
矿物类中药 | (1)矿物的性质 (2)矿物类中药的分类 (3)矿物类中药的性状鉴别要点 (4)常用矿物类中药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药 材与饮片的性状鉴别:朱砂、雄黄、自然铜、 磁石、赭石、炉甘石、滑石、石膏、紫石英、 芒硝、白矾、硫黄 | |
五中药制剂与剂型 |
(一)固体 制剂 | 1.基本要求 | (1)常用剂型 (2)口服吸收及其影响因素 |
2.散剂 | (1)特点与分类 (2)质量要求 (3)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4)典型处方分析 |
大单元 | 小单元 | 细目 | 要点 |
五 中 药 制 剂 与 剂 型 |
(一)固体 制剂 |
3.颗粒剂 | (1)特点与分类 (2)质量要求 (3)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4)典型处方分析 |
4.胶囊剂 | (1)特点与分类 (2)质量要求 (3)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4)典型处方分析 | ||
5.丸剂 | (1)特点与分类 (2)质量要求 (3)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4)典型处方分析 | ||
6.片剂 | (1)特点与分类 (2)影响片剂质量的因素 (3)质量要求 (4)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5)典型处方分析 | ||
(二)浸出 制剂 |
1.汤剂 | (1)特点 (2)汤剂中特殊中药饮片的处理方法 (3)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 |
2.合剂 | (1)特点 (2)质量要求 (3)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4)典型处方分析 | ||
3.糖浆剂 | (1)特点与分类 (2)质量要求 (3)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4)典型处方分析 | ||
4.煎膏剂 | (1)特点 (2)质量要求 (3)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4)典型处方分析 | ||
5.茶剂 | (1)特点与分类 (2)质量要求 (3)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 ||
6.酒剂 | (1)特点与分类 (2)质量要求 (3)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4)典型处方分析 |
大单元 | 小单元 | 细目 | 要点 |
五 中 药 制 剂 与 剂 型 |
(二)浸出 制剂 |
7.酊剂 | (1)特点与分类 (2)质量要求 (3)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4)典型处方分析 |
8.流浸膏剂与浸 膏剂 | (1)特点与分类 (2)质量要求 (3)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4)典型处方分析 | ||
(三)液体 制剂 |
1.基本要求 | (1)特点 (2)影响液体制剂质量稳定性的因素 (3)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与分类 | |
2.溶液剂 | (1)特点与分类 (2)质量要求 (3)典型处方分析 | ||
3.乳剂 | (1)特点与分类 (2)乳剂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 (3)质量要求 (4)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5)典型处方分析 | ||
4.混悬剂 | (1)特点 (2)混悬剂的稳定性及其稳定化措施 (3)质量要求 (4)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5)典型处方分析 | ||
(四)注射剂 |
1.基本要求 | (1)特点与分类 (2)注射给药途径及相关要求 (3)影响注射剂疗效和安全性的因素 (4)质量要求及检查项目 | |
2.可灭菌小容量型 注射液 | (1)分类 (2)质量要求 (3)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4)典型处方分析 | ||
3.输液剂 | (1)特点 (2)质量要求 (3)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
大单元 | 小单元 | 细目 | 要点 |
五 中 药 制 剂 与 剂 型 |
(四)注射剂 |
4.注射用无菌粉末 | (1)特点 (2)质量要求 (3)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4)典型处方分析 |
(五)外用 制剂 | 1.基本要求 | (1)常用剂型 (2)药物透皮吸收途径及影响因素 | |
2.软膏剂与乳膏剂 | (1)特点与分类 (2)质量要求 (3)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4)典型处方分析 | ||
3.膏药 | (1)特点与分类 (2)质量要求 (3)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4)典型处方分析 | ||
4.贴膏剂 | (1)橡胶贴膏、凝胶贴膏的特点 (2)质量要求 (3)典型处方分析 | ||
5.贴剂、糊剂、凝 胶剂、搽剂、洗 剂、冲洗剂、涂 剂、涂膜剂 |
特点及质量要求 | ||
(六)直肠给 药制剂 | 1.基本要求 | (1)常用剂型及给药特点 (2)药物吸收途径及影响因素 | |
2.栓剂 | (1)特点与分类 (2)质量要求 (3)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4)典型处方分析 | ||
3.灌肠剂 | (1)特点 (2)质量要求 (3)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 ||
(七)阴道给 药制剂 |
阴道给药常用剂型 | (1)常用剂型及其特点 (2)药物吸收途径及其影响因素 (3)质量要求 (4)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
大单元 | 小单元 | 细目 | 要点 |
五 中 药 制 剂 与 剂 型 |
(八)眼用 制剂 |
眼用制剂常用剂型 | (1)常用剂型及其特点 (2)药物吸收途径及其影响因素 (3)质量要求 (4)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5)滴眼液典型处方分析 |
(九)鼻用 制剂 |
鼻用制剂常用剂型 | (1)常用剂型及其特点 (2)药物吸收途径及其影响因素 (3)质量要求 (4)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 |
(十)吸入 制剂 |
气雾剂与喷雾剂 | (1)特点 (2)药物吸收及影响因素 (3)质量要求 (4)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 |
(十一)其他 制剂 | 胶剂、膜剂、锭剂、 灸剂、线剂、熨剂、 糕剂、丹剂、条剂、 钉剂、棒剂 |
应用特点 | |
(十二)新型 给药制剂 | 调释制剂 | 特点与分类 | |
微粒制剂 | 特点与常用药物载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