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考试大纲
来源:执业药师 | 时间:2025-07-11
2025年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考试大纲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主要考查中药学类执业药师综合运用所学的各项知识和技能,正确分析、处理和解决在开展药品质量管理和指导合理用药工作中所遇到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集中反映执业药师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开展药学服务的综合知识与技能的要求。
根据执业药师相关职责,本科目要求在理解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与中医诊断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常见病的辨证论治、中药调剂技能、中药质量管理和中药合理用药指导及用药安全内容;熟悉常用医学检查指标、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了解民族医药基础知识。常见病的辨证论治中,要求掌握常见疾病的分类和各证候的症状、治则治法,重点掌握治疗各病相关证候的方剂应用、中成药选用和合理用药指导。
大单元 | 小单元 | 细目 | 要点 |
一 执 业 药 师 与 中 药 药 学 服 务 |
(一)中药药 学服务模式 | 1.开展中药药学服务 的目的 | (1)中药药学服务目的 (2)中药药学服务的重点人群 |
2.中药药学服务的模 式与内容 | (1)中药药学服务模式及转变 (2)中药药学服务内容及规范 (3)中药药学服务新进展 | ||
3.中药药学服务对执 业药师的要求 | (1)职业道德 (2)专业知识 (3)专业技能 (4)沟通技能 | ||
(二)药学服 务常用文献 信息 | 1.中医药文献信息的 特点和来源 | (1)中医药文献特点 (2)中医药文献来源 | |
2.常用古代典籍文献 | (1)主要医学典籍 (2)主要本草典籍 (3)主要方书典籍 (4)主要炮制典籍 | ||
3.常用中医药现代工 具书和文献检索数 据库 | (1)药品标准 (2)常用中医药工具书与文献 (3)常用药品集和专著 (4)常用文献检索数据库 | ||
二 中医 理论 基础 |
(一)中医学 的基本特点 |
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 (1)整体观念 (2)症、证、病的区别 (3)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
大单元 | 小单元 | 细目 | 要点 |
二 中 医 理 论 基 础 |
(二)阴阳 学说 | 1.阴阳的属性 | 阴阳属性的分析和运用 |
2.阴阳的相互关系 | (1)对立制约 (2)互根互用 (3)消长平衡 (4)相互转化 | ||
3.阴阳学说的临床 应用 | (1)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2)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 ||
(三)五行 学说 | 1.五行的特性 | 五行的特性及事物分类 | |
2.五行的生克乘侮 | (1)五行的相生相克 (2)五行的相乘相侮 | ||
3.五行学说的临床 应用 | (1)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2)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 ||
(四)藏象 |
1.五脏 | (1)心的生理功能 (2)肺的生理功能 (3)脾的生理功能 (4)肝的生理功能 (5)肾的生理功能 | |
2.五脏之间的关系 | (1)心与肺的关系 (2)心与脾的关系 (3)心与肝的关系 (4)心与肾的关系 (5)肺与脾的关系 (6)肺与肝的关系 (7)肺与肾的关系 (8)肝与脾的关系 (9)肝与肾的关系 (10)脾与肾的关系 | ||
3.五脏与志、液、 体、华、窍的关系 | (1)心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 (2)肺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 (3)脾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 (4)肝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 (5)肾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 | ||
4.六腑 | (1)胆的主要生理功能 (2)胃的主要生理功能 (3)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 (4)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 (5)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 (6)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 |
大单元 | 小单元 | 细目 | 要点 |
二 中 医 理 论 基 础 |
(四)藏象 |
5.奇恒之腑 | (1)奇恒之腑的内容 (2)脑的生理功能及与五脏的关系 (3)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及影响其功能的生理因素 |
6.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 (1)心与小肠的关系 (2)肺与大肠的关系 (3)脾与胃的关系 (4)肝与胆的关系 (5)肾与膀胱的关系 | ||
(五)气血 津液 |
1.气 | (1)气的生成 (2)气的分类与分布 (3)气的生理功能 (4)气的运动 | |
2.血 | (1)血的生成 (2)血的运行 (3)血的生理功能 (4)气与血的关系 | ||
3.津液 | (1)津液的生成 (2)津液的代谢 (3)津液的生理功能 | ||
(六)经络 |
1.经络系统 | (1)经脉的组成 (2)络脉的组成 (3)经络的主要生理功能 | |
2.十二经脉 | (1)走向和交接规律 (2)分布规律和流注次序 | ||
3.奇经八脉 | (1)奇经八脉的特点和作用 (2)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基本功能 | ||
(七)体质 | 1.体质的构成与分类 | (1)体质的构成要素 (2)体质的分类 | |
2.体质学说的应用 | (1)指导养生防病 (2)指导辨证治疗 | ||
(八)病因 |
1.外感病因 | (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2)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3)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4)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5)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6)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7)疠气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
大单元 | 小单元 | 细目 | 要点 |
二 中 医 理 论 基 础 |
(八)病因 |
2.内伤病因 | (1)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2)饮食失宜的致病特点 (3)劳逸失常的致病特点 |
3.病理产物性病因 | (1)痰饮的形成及致病特点 (2)瘀血的形成及致病特点 (3)结石的形成及致病特点 | ||
4.其他病因 | (1)毒邪的形成及致病特点 (2)药邪的形成及致病特点 | ||
(九)发病与 病机 |
1.发病原理 | (1)发病的内在根据 (2)发病的重要条件 (3)决定是否发病的因素 | |
2.基本病机 | (1)邪正盛衰:虚实变化、虚实错杂、虚实转化、 虚实真假的病机 (2)阴阳失调: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 阴阳格拒、阴阳亡失的病机 (3)气血失调:气虚、气机失调病机;血虚、血行 失常病机 (4)津液失调:津液不足、津液输布排泄障碍病机 | ||
(十)防治原 则与康复 |
1.治未病 | (1)未病先防的原则和方法 (2)既病防变的原则和方法 (3)愈后防复的原则和方法 | |
2.治则 | (1)扶正与祛邪的意义及临床应用 (2)正治与反治的意义及临床应用 (3)标本缓急的意义及临床应用 (4)调整阴阳的意义及临床应用 (5)调和脏腑的意义及临床应用 (6)调理气血津液的意义及临床应用 (7)三因制宜的意义及临床应用 | ||
3.治法 |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适应证、分 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 ||
三中 医诊断 基础 | (一)中医诊 断学 |
中医诊断学要点 | (1)主要内容 (2)基本原则 |
大单元 | 小单元 | 细目 | 要点 |
三 中 医 诊 断 基 础 |
(二)四诊 |
1.望诊 | (1)有神、失神、假神、神乱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2)白、黄、赤、青、黑五种面部病色的临床意义 (3)望形体、头面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4)望舌质、舌苔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5)望排出物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
2.闻诊 | (1)语声、呼吸异常、咳嗽、呃逆及嗳气声音变化 的临床意义 (2)口气、痰涕、二便气味异常的临床意义 | ||
3.问诊 | (1)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 临床意义 (2)表证辨汗、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 现及意义 (3)疼痛的性质特点及不同部位疼痛的临床意义 (4)口渴与饮水、食欲与食量、口味异常的临床 意义 (5)大便和小便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 (6)失眠和嗜睡的临床意义 (7)耳鸣耳聋、头晕目眩的临床意义 (8)月经与带下变化的临床意义 | ||
4.切诊 | (1)切脉的部位和寸口脉分候脏腑 (2)常见病脉的脉象及主病 (3)按肌肤、按脘腹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 ||
(三)辨证 |
1.八纲辨证 | (1)表证、里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 要点 (2)寒证、热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 要点 (3)虚证、实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 要点 (4)阴证、阳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鉴别要点 | |
2.脏腑辨证 | (1)心气虚、心阳虚、心血虚、心阴虚、心血瘀 阻、心火亢盛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2)肺气虚、肺阴虚、风寒犯肺、风热犯肺、燥热 犯肺、痰浊阻肺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3)脾气虚、脾阳虚、寒湿困脾、脾胃湿热证的临 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
大单元 | 小单元 | 细目 | 要点 |
三 中 医 诊 断 基 础 |
(三)辨证 |
2.脏腑辨证 | (4)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 肝阴虚、肝血虚、肝胆湿热、寒滞肝脉证的 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5)肾阳虚、肾阴虚、肾精不足、肾气不固、肾不 纳气、肾虚水泛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6)胃寒、胃热(火)、食滞胃脘、胃阴虚、大肠 湿热、大肠液亏、膀胱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及 辨证要点 (7)心肺两虚、心脾两虚、心肾不交、肺脾两虚、 肝火犯肺、肺肾阴虚、肝脾不调、肝胃不和、 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 要点 |
3.气血津液辨证 | (1)气虚、气陷、气滞、气逆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 要点 (2)血虚、血瘀、血热、血寒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 要点 (3)气虚血瘀、气滞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 气随血脱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4)津液不足证、水肿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 ||
四 常 用 医 学 检 查 指 标 及 其 临 床 意 义 |
(一)血常规 检查 | 1.红细胞计数 |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
2.血红蛋白 | |||
3. 白细胞计数 | |||
4.白细胞分类计数 | |||
5.血小板计数 | |||
6.红细胞沉降率 | |||
7.C-反应蛋白 | |||
(二)尿常规 检查 | 1.尿液酸碱度 |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 |
2.尿比重 | |||
3.尿蛋白 | |||
4.尿葡萄糖 | |||
5.尿胆红素 | |||
6.尿红细胞 | |||
7.尿沉渣白细胞 | |||
8.尿沉渣管型 | |||
9.尿沉渣结晶 | |||
10.尿酮体 |
大单元 | 小单元 | 细目 | 要点 |
四 常 用 医 学 检 查 指 标 及 其 临 床 意 义 |
(三)粪常规 检查 | 1.粪外观 |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
2.粪隐血 | |||
3.粪便细胞显微镜 检查 | |||
(四)肝功能 检查 | 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 移酶 |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 |
2.血清天门冬氨酸氨 基转移酶 | |||
3.血清γ-谷氨酰转 移酶 | |||
4.血清碱性磷酸酶 | |||
5.血清总蛋白、白蛋 白和球蛋白 | |||
6.血清胆红素 | |||
(五)肾功能 检查 | 1.血清尿素氮 |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 |
2.血清肌酐 | |||
3.血尿酸 | |||
(六)其他血 液生化检查 | 1.淀粉酶 |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 |
2.血清肌酸激酶 | |||
3.心肌肌钙蛋白 | |||
4.血糖 | |||
5.糖化血红蛋白 | |||
6.总胆固醇 | |||
7.甘油三酯 | |||
8.高密度脂蛋白胆 固醇 | |||
9.低密度脂蛋白胆 固醇 | |||
(七)乙型肝 炎血清免疫 学检查 |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表面抗体、e抗原、e 抗体、核心抗体 |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
大单元 | 小单元 | 细目 | 要点 |
四 常用医 学检查 指标及 其临床 意义 |
(八)甲状腺 功能检查 | 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 酸、游离四碘甲状腺 原氨酸、促甲状腺激 素、总三碘甲状腺原 氨酸、总四碘甲状腺 原氨酸、甲状腺球蛋 白抗体、甲状腺过氧 化物酶抗体 |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
五 中 医 内 科 常 见 病 的 辨 证 论 治 |
(一)感冒 | 1.风寒感冒 |
(1)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证候类型及治则治法 (3)各证候辨证论治(症状、治法、基本方剂与中 成药的选用及合理用药指导) |
2.风热感冒 | |||
3.时行感冒 | |||
4.暑湿感冒 | |||
5.体虚感冒 | |||
(二)咳嗽 | 1.风寒袭肺证 |
(1)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证候类型及治则治法 (3)各证候辨证论治(症状、治法、基本方剂与中 成药的选用及合理用药指导) | |
2.风热犯肺证 | |||
3.风燥伤肺证 | |||
4.痰湿蕴肺证 | |||
5.痰热郁肺证 | |||
6.肺阴亏耗证 | |||
(三)喘证 | 1.风寒闭肺证 | (1)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证候类型及治则治法 (3)各证候辨证论治(症状、治法、基本方剂与中 成药的选用及合理用药指导) | |
2.痰热壅肺证 | |||
3.痰浊阻肺证 | |||
4.肾不纳气证 | |||
(四)肺胀 | 1.痰浊阻肺证 | (1)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证候类型及治则治法 (3)各证候辨证论治(症状、治法、基本方剂与中 成药的选用及合理用药指导) | |
2.痰热郁肺证 | |||
3.肺肾气虚证 | |||
(五)心悸 | 1.心脾两虚证 | (1)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证候类型及治则治法 (3)各证候辨证论治(症状、治法、基本方剂与中 成药的选用及合理用药指导) | |
2.阴虚火旺证 | |||
3.心阳不振证 | |||
4.瘀阻心脉证 |
大单元 | 小单元 | 细目 | 要点 |
五 中 医 内 科 常 见 病 的 辨 证 论 治 |
(六)胸痹 | 1.气滞血瘀证 |
(1)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证候类型及治则治法 (3)各证候辨证论治(症状、治法、基本方剂与中 成药的选用及合理用药指导) |
2.痰浊闭阻证 | |||
3.寒凝心脉证 | |||
4.气虚血瘀证 | |||
5.气阴两虚证 | |||
(七)不寐 | 1.肝火扰心证 |
(1)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证候类型及治则治法 (3)各证候辨证论治(症状、治法、基本方剂与中 成药的选用及合理用药指导) | |
2.痰热扰心证 | |||
3.心脾两虚证 | |||
4.心肾不交证 | |||
5.心胆气虚证 | |||
(八)胃痛 | 1.寒邪客胃证 |
(1)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证候类型及治则治法 (3)各证候辨证论治(症状、治法、基本方剂与中 成药的选用及合理用药指导) | |
2.饮食伤胃证 | |||
3.肝气犯胃证 | |||
4.湿热中阻证 | |||
5. 胃阴亏耗证 | |||
6.脾胃虚寒证 | |||
(九)泄泻 | 1.寒湿内盛证 |
(1)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证候类型及治则治法 (3)各证候辨证论治(症状、治法、基本方剂与中 成药的选用及合理用药指导) | |
2.湿热伤中证 | |||
3.食滞肠胃证 | |||
4.肝气乘脾证 | |||
5.脾胃虚弱证 | |||
6.肾阳虚衰证 | |||
(十)便秘 | 1.热秘 | (1)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证候类型及治则治法 (3)各证候辨证论治(症状、治法、基本方剂与中 成药的选用及合理用药指导) | |
2.气秘 | |||
3.冷秘 | |||
4.虚秘 | |||
(十一)头痛 | 1.风寒头痛 |
(1)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证候类型及治则治法 (3)各证候辨证论治(症状、治法、基本方剂与中 成药的选用及合理用药指导) | |
2.风热头痛 | |||
3.肝阳头痛 | |||
4.血虚头痛 | |||
5.瘀血头痛 |
大单元 | 小单元 | 细目 | 要点 |
五 中 医 内 科 常 见 病 的 辨 证 论 治 |
(十二)眩晕 | 1.肝阳上亢证 | (1)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证候类型及治则治法 (3)各证候辨证论治(症状、治法、基本方剂与中 成药的选用及合理用药指导) |
2.气血亏虚证 | |||
3.肾精不足证 | |||
4.痰湿中阻证 | |||
(十三)胁痛 | 1.肝郁气滞证 | (1)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证候类型及治则治法 (3)各证候辨证论治(症状、治法、基本方剂与中 成药的选用及合理用药指导) | |
2.肝胆湿热证 | |||
3.瘀血阻络证 | |||
4.肝络失养证 | |||
(十四)中风 | 1.风痰入络证 | (1)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证候类型及治则治法 (3)各证候辨证论治(症状、治法、基本方剂与中 成药的选用及合理用药指导) | |
2.风阳上扰证 | |||
3.气虚血瘀证 | |||
(十五)汗证 | 1.肺卫不固证 | (1)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证候类型及治则治法 (3)各证候辨证论治(症状、治法、基本方剂与中 成药的选用及合理用药指导) | |
2.心血不足证 | |||
3.阴虚火旺证 | |||
4.邪热郁蒸证 | |||
(十六)消渴 | 1.阴虚燥热证 |
(1)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证候类型及治则治法 (3)各证候辨证论治(症状、治法、基本方剂与中 成药的选用及合理用药指导) | |
2.脾胃气虚证 | |||
3.气阴两虚证 | |||
4.肾阴亏虚证 | |||
5.阴阳两虚证 | |||
(十七)淋证 | 1.热淋 |
(1)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证候类型及治则治法 (3)各证候辨证论治(症状、治法、基本方剂与中 成药的选用及合理用药指导) | |
2.石淋 | |||
3.血淋 | |||
4.气淋 | |||
5.膏淋 | |||
6.劳淋 | |||
(十八)癃闭 | 1.膀胱湿热证 | (1)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证候类型及治则治法 (3)各证候辨证论治(症状、治法、基本方剂与中 成药的选用及合理用药指导) | |
2.浊瘀阻塞证 | |||
3.肾阳衰惫证 |
大单元 | 小单元 | 细目 | 要点 |
五 中 医 内 科 常 见 病 的 辨 证 论 治 |
(十九)水肿 | 1.风水相搏证 |
(1)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证候类型及治则治法 (3)各证候辨证论治(症状、治法、基本方剂与中 成药的选用及合理用药指导) |
2.水湿浸渍证 | |||
3.湿热壅盛证 | |||
4.脾阳虚衰证 | |||
5.肾阳衰微证 | |||
(二十)腰痛 | 1.寒湿腰痛 | (1)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证候类型及治则治法 (3)各证候辨证论治(症状、治法、基本方剂与中 成药的选用及合理用药指导) | |
2.湿热腰痛 | |||
3.瘀血腰痛 | |||
4.肾虚腰痛 | |||
(二十一) 郁证 | 1.肝气郁结证 | (1)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证候类型及治则治法 (3)各证候辨证论治(症状、治法、基本方剂与中 成药的选用及合理用药指导) | |
2.痰气郁结证 | |||
3.心神失养证 | |||
4.心脾两虚证 | |||
(二十二) 虚劳 | 1.气虚证 | (1)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证候类型及治则治法 (3)各证候辨证论治(症状、治法、基本方剂与中 成药的选用及合理用药指导) | |
2.血虚证 | |||
3.阴虚证 | |||
4.阳虚证 | |||
(二十三) 痹证 | 1.行痹 |
(1)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证候类型及治则治法 (3)各证候辨证论治(症状、治法、基本方剂与中 成药的选用及合理用药指导) | |
2.痛痹 | |||
3.着痹 | |||
4.热痹 | |||
5.尪痹 | |||
(二十四) 中暑 | 1.阳暑 | (1)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证候类型及治则治法 (3)各证候辨证论治(症状、治法、基本方剂与中 成药的选用及合理用药指导) | |
2.阴暑 | |||
(二十五) 内伤发热 | 1.气虚发热 | (1)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证候类型及治则治法 (3)各证候辨证论治(症状、治法、基本方剂与中 成药的选用及合理用药指导) | |
2.阴虚发热 | |||
3.气郁发热 | |||
4.血瘀发热 | |||
(二十六) 积聚 | 1.肝气郁结证 | (1)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证候类型及治则治法 (3)各证候辨证论治(症状、治法、基本方剂与中 成药的选用及合理用药指导) | |
2.气滞血阻证 | |||
3.瘀血内结证 | |||
4.正虚瘀阻证 |
大单元 | 小单元 | 细目 | 要点 |
六 中 医 外 科 常 见 病 的 辨 证 论 治 |
(一)疖 | 1.热毒蕴结证 | (1)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证候类型及治则治法 (3)各证候辨证论治(症状、治法、基本方剂与中 成药的选用及合理用药指导) |
2.暑热浸淫证 | |||
(二)乳痈 | 1.肝胃郁热证 | (1)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证候类型及治则治法 (3)各证候辨证论治(症状、治法、基本方剂与中 成药的选用及合理用药指导) | |
2.热毒炽盛证 | |||
(三)乳癖 | 1.肝郁痰凝证 | (1)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证候类型及治则治法 (3)各证候辨证论治(症状、治法、基本方剂与中 成药的选用及合理用药指导) | |
2.冲任失调证 | |||
(四)粉刺 | 1.肺经风热证 | (1)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证候类型及治则治法 (3)各证候辨证论治(症状、治法、基本方剂与中 成药的选用及合理用药指导) | |
2.胃肠湿热证 | |||
3.痰湿瘀滞证 | |||
(五)瘾疹 | 1.风寒束表证 | (1)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证候类型及治则治法 (3)各证候辨证论治(症状、治法、基本方剂与中 成药的选用及合理用药指导) | |
2.风热犯表证 | |||
3. 胃肠湿热证 | |||
4.血虚风燥证 | |||
(六)湿疮 | 1.湿热蕴肤证 | (1)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证候类型及治则治法 (3)各证候辨证论治(症状、治法、基本方剂与中 成药的选用及合理用药指导) | |
2.脾虚湿蕴证 | |||
3.血虚风燥证 | |||
(七)白 | 1.血热内蕴证 | (1)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证候类型及治则治法 (3)各证候辨证论治(症状、治法、基本方剂与中 成药的选用及合理用药指导) | |
2.血虚风燥证 | |||
3.湿毒蕴积证 | |||
4.风寒湿痹证 | |||
(八)蛇串疮 | 1.肝经湿热证 | (1)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证候类型及治则治法 (3)各证候辨证论治(症状、治法、基本方剂与中 成药的选用及合理用药指导) | |
2.脾虚湿蕴证 | |||
3.气滞血瘀证 | |||
(九)痔 | 1.风伤肠络证 | (1)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证候类型及治则治法 (3)各证候辨证论治(症状、治法、基本方剂与中 成药的选用及合理用药指导) | |
2.湿热下注证 | |||
3.气滞血瘀证 | |||
4.脾虚气陷证 |
大单元 | 小单元 | 细目 | 要点 |
六 中医 外科 常见 病的 辨证 论治 |
(十)阳痿 | 1.惊恐伤肾证 |
(1)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证候类型及治则治法 (3)各证候辨证论治(症状、治法、基本方剂与中 成药的选用及合理用药指导) |
2.心脾两虚证 | |||
3.肾阴亏虚证 | |||
4.肾阳不足证 | |||
5.肝气郁结证 | |||
(十一)跌打 损伤 | 1.气滞血瘀证 | (1)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证候类型及治则治法 (3)各证候辨证论治(症状、治法、基本方剂与中 成药的选用及合理用药指导) | |
2.瘀血阻络证 | |||
3.风寒湿瘀证 | |||
七 中 医 妇 科 常 见 病 的 辨 证 论 治 |
(一)月经 先期 | 1.脾气虚证 | (1)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证候类型及治则治法 (3)各证候辨证论治(症状、治法、基本方剂与中 成药的选用及合理用药指导) |
2.肾气虚证 | |||
3.阴虚血热证 | |||
4.肝郁血热证 | |||
(二)月经 后期 | 1.肾虚证 |
(1)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证候类型及治则治法 (3)各证候辨证论治(症状、治法、基本方剂与中 成药的选用及合理用药指导) | |
2.血虚证 | |||
3.血寒证 | |||
4.气滞证 | |||
5.痰湿证 | |||
(三)月经先 后无定期 | 1.肝郁证 | (1)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证候类型及治则治法 (3)各证候辨证论治(症状、治法、基本方剂与中 成药的选用及合理用药指导) | |
2.脾虚证 | |||
3.肾虚证 | |||
(四)月经 过少 | 1.肾虚证 | (1)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证候类型及治则治法 (3)各证候辨证论治(症状、治法、基本方剂与中 成药的选用及合理用药指导) | |
2.血虚证 | |||
3.痰湿证 | |||
4.血瘀证 | |||
(五)月经 过多 | 1.气虚证 | (1)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证候类型及治则治法 (3)各证候辨证论治(症状、治法、基本方剂与中 成药的选用及合理用药指导) | |
2.血热证 | |||
3.血瘀证 | |||
(六)痛经 | 1.气滞血瘀证 |
(1)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证候类型及治则治法 (3)各证候辨证论治(症状、治法、基本方剂与中 成药的选用及合理用药指导) | |
2.寒凝血瘀证 | |||
3.湿热蕴结证 | |||
4.气血虚弱证 | |||
5.肝肾亏虚证 |
大单元 | 小单元 | 细目 | 要点 |
七
中医 妇科 常见 病的 辨证 论治 |
(七)崩漏 | 1.血热证 | (1)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证候类型及治则治法 (3)各证候辨证论治(症状、治法、基本方剂与中 成药的选用及合理用药指导) |
2.脾虚证 | |||
3.肾虚证 | |||
4.血瘀证 | |||
(八)经断前 后诸证 | 1.阴虚火旺证 | (1)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证候类型及治则治法 (3)各证候辨证论治(症状、治法、基本方剂与中 成药的选用及合理用药指导) | |
2.脾肾阳虚证 | |||
3.肝郁肾虚证 | |||
(九)带下 过多 | 1.脾虚湿盛证 | (1)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证候类型及治则治法 (3)各证候辨证论治(症状、治法、基本方剂与中 成药的选用及合理用药指导) | |
2.肾阳亏虚证 | |||
3.湿热下注证 | |||
八 中 医 儿 科 及 五 官 科 常 见 病 的 辨 证 论 治 |
(一)反复呼 吸道感染 | 1.肺脾气虚证 | (1)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证候类型及治则治法 (3)各证候辨证论治(症状、治法、基本方剂与中 成药的选用及合理用药指导) |
2.气阴两虚证 | |||
3.肺胃实热证 | |||
(二)积滞 | 1.乳食内积证 | (1)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证候类型及治则治法 (3)各证候辨证论治(症状、治法、基本方剂与中 成药的选用及合理用药指导) | |
2.食积化热证 | |||
3.脾虚夹积证 | |||
(三)厌食 | 1.脾失健运证 | (1)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证候类型及治则治法 (3)各证候辨证论治(症状、治法、基本方剂与中 成药的选用及合理用药指导) | |
2.肝脾不和证 | |||
3.脾胃气虚证 | |||
4.脾胃阴虚证 | |||
(四)鼻渊 | 1.风热蕴肺证 | (1)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证候类型及治则治法 (3)各证候辨证论治(症状、治法、基本方剂与中 成药的选用及合理用药指导) | |
2.胆经郁热证 | |||
3.肺气虚寒证 | |||
4.脾虚湿困证 | |||
(五)口疮 | 1.心脾积热证 | (1)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证候类型及治则治法 (3)各证候辨证论治(症状、治法、基本方剂与中 成药的选用及合理用药指导) | |
2.阴虚火旺证 | |||
3.脾肾阳虚证 | |||
(六)咽喉 肿痛 | 1.风热外袭证 | (1)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证候类型及治则治法 (3)各证候辨证论治(症状、治法、基本方剂与中 成药的选用及合理用药指导) | |
2.火毒上攻证 | |||
3.虚火上炎证 |
大单元 | 小单元 | 细目 | 要点 |
八中医 儿科及 五官科 常见病 的辨证 论治 |
(七)耳鸣 耳聋 | 1.风热侵袭证 |
(1)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 (2)证候类型及治则治法 (3)各证候辨证论治(症状、治法、基本方剂与中 成药的选用及合理用药指导) |
2.肝火上扰证 | |||
3.肾精亏损证 | |||
4.脾胃虚弱证 | |||
九 民 族 医 药 基 础 知 识 |
(一)藏医药 | 1.藏医基础知识 | (1)五源、三因、寒热学说的内容 (2)藏医的治则治法 |
2.藏药基础知识 | (1)药物与五源的关系 (2)药物的六味、三化味、八性、十七效 (3)药物的炮制 (4)配伍方法、配伍原则 (5)剂型和用药禁忌 (6)常用基本方剂 | ||
(二)蒙医药 |
1.蒙医基础知识 | (1)三大经典著作及《蒙药正典》概略 (2)寒热理论的概念 (3)三根、七素、三秽的内容及其协调关系 | |
2.蒙药基础知识 | (1)药味、药力、药效能、药物功能的内容,药味 与五元的关系 (2)蒙药饮片的炮制 (3)组方依据、方剂组成及其配伍准则 (4)常用传统剂型及其临床意义 (5)用药方法、剂量和用药禁忌 (6)基本方剂 | ||
(三)维吾尔 医药 | 1.维吾尔医基础知识 | 四大物质、气质、体液、器官、驱力等学说 | |
2.维吾尔药基础知识 | (1)药性、药性级别、药味、矫正药、代用药 (2)常用炮制方法、炮制辅料 (3)方剂的组成、方剂的用量 (4)制剂和剂型 | ||
十 中 药质量 管理 | (一)中药入 库验收 | 中药入库验收流程和 常见问题处理 | (1)中药入库验收要求 (2)中药饮片及中成药验收的常规流程 (3)中药验收常见问题分类及处理对策 |
(二)中药的 质量变异 | 1.常见中药质量变异 现象 | (1)中药饮片常见质量变异现象 (2)中成药常见质量变异现象 (3)易发生质量变异的中药品种 |
大单元 | 小单元 | 细目 | 要点 |
十 中 药 质 量 管 理 |
(二)中药的 质量变异 |
2.引起中药质量变异 的因素和防范措施 | (1)自身因素:水分、淀粉、黏液质、油脂、挥发 油、色素、鞣质、树脂、无机化合物对中药 质量的影响 (2)环境因素:温度、湿度、日光、空气、霉菌、 虫害、包装容器、贮存时间对中药质量的 影响 |
(三)中药贮 藏与养护 |
1.中药贮藏 | (1)《中国药典》“凡例”【贮藏】项下对各名词术 语的规定 (2)中药贮藏对环境的基本要求 (3)中药饮片的贮藏要求 (4)中成药的贮藏要求 | |
2.中药养护 | (1)传统养护技术:清洁、除湿、密封(密闭)、 低温、高温养护法、对抗贮存法 (2)现代养护技术:干燥养护、气调养护、0Co- γ 射线辐射杀虫灭菌养护、包装防霉养护、气 幕防潮养护、蒸汽加热养护、气体灭菌养护、 挥发油熏蒸防霉养护、超高压处理、植物源 天然防霉剂养护、生物防控养护技术 | ||
中 药 调 剂 |
(一)中药 处方 | 1.处方格式 | 前记、正文、后记的内容 |
2.中药饮片处方常用 的术语 | (1)与药名有关的术语 (2)与调剂有关的术语 (3)与煎煮有关的术语 | ||
(二)中药饮 片调剂 |
1.审方 | (1)中药饮片处方审核原则和注意事项 (2)中药饮片处方合法性审核内容 (3)中药饮片处方规范性审核内容 (4)中药饮片处方适宜性审核内容 (5)中药饮片处方审核实例分析 | |
2.调配 | (1)中药饮片调配注意事项 (2)中药饮片斗谱安排 (3)中药饮片调配用具 (4)药味调配操作 (5)医疗用毒性中药饮片、《中国药典》收载的毒 性饮片和罂粟壳的调配 (6)部分中药饮片的特殊调配、煎煮和用法 (7)饮片的处方应付(常见的处方应付、中药饮片 正名、别名、并用名) |
大单元 | 小单元 | 细目 | 要点 |
中 药 调 剂 |
(二)中药饮 片调剂 | 3.复核 | 中药饮片处方复核的内容、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复核注意事项 |
4.发药和用药交代 | (1)发药流程和要求 (2)用药交代内容 | ||
(三)中成药 调剂 |
1.审方 | (1)中成药处方审核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2)中成药处方合法性审核内容 (3)中成药处方规范性审核内容 (4)中成药处方用药适宜性审核内容 (5)中成药处方审核实例分析 | |
2.调配 | (1)中成药处方调配的程序和注意事项 (2)部分含毒性饮片中成药的调配,含朱砂、罂粟 壳中成药的调配 | ||
3.复核 | 中成药处方复核的内容 | ||
4.发药和用药交代 | (1)发药流程和要求 (2)用药交代内容 | ||
(四)中药 煎煮 |
1.人工煎煮 | (1)煎煮程序 (2)注意事项 (3)特殊煎服方法 (4)经典方剂的特殊煎煮方法 | |
2.煎药机煎煮 | 机械煎煮的注意事项 | ||
(五)中药的 临方炮制及 临方制剂 | 1.临方炮制 | 临方炮制的目的和方法 | |
2.临方制剂 | (1)目的及注意事项 (2)临方制剂常见剂型及适用情况 (3)临方制剂实例分析 | ||
十二
中药 合理 应用 和健 康促 进 |
(一)中药的 合理应用 | 1.合理用药的基本 原则 | 安全、有效、简单、经济使用药品的要求 |
2.不合理用药的主要 表现、后果及合理 用药主要措施 | (1)不合理用药的主要表现 (2)不合理用药的主要后果 (3)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措施 | ||
( 二 ) 中 药 饮片的合理 应用 | 1.中药饮片配伍和应 用原则 | (1)配伍目的和原则 (2)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 (3)中药复方配伍用药剂量规律 | |
2.毒性中药饮片的合 理使用 | 管理要求及使用注意 | ||
3.中药复方中饮片不同 炮制品的正确应用 | 中药饮片不同炮制品在方剂中的选用和使用注意 |
大单元 | 小单元 | 细目 | 要点 |
中 药 合 理 应 用 和 健 康 促 进 |
(三)中成药 的合理应用 | 1.中成药的合理联用 | (1)中成药之间的配伍应用 (2)中成药联用的配伍禁忌及实例分析 |
2.中西药的合理联用 | (1)中西药联用的目的 (2)中西药联用的药物相互作用 (3)中西药联用的实例分析 | ||
3.含西药组分的中成 药的合理应用 | (1)常用的品名和所含西药成分 (2)使用注意事项 | ||
4.中药注射剂的合理 应用 | (1)中药注射剂合理应用基本原则 (2)中药注射剂的不合理应用实例分析 | ||
(四)特殊人 群的中药合 理应用 | 1.老年患者的中药 应用 | (1)用药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 (2)用药实例分析 | |
2.妊娠期、哺乳期患 者的中药应用 | (1)用药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 (2)妊娠期禁用、忌用、慎用的中药 (3)用药实例分析 | ||
3.婴幼儿患者的中药 应用 | (1)用药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 (2)用药实例分析 | ||
4.肝、肾功能不全者 的中药应用 | (1)用药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 (2)易引起肝损伤的中药品种及有关化学物质 (3)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和防治措施 (4)易引起肾损伤的中药品种 (5)药物性肾损伤的临床表现和防治措施 (6)用药实例分析 | ||
(五)中药药 学服务与健 康促进 |
1.用药咨询、用药教 育、健康宣教 | (1)用药咨询服务内容 (2)用药教育服务内容 (3)应用药品的特殊提示(需特殊提醒的用药人 群、需特殊提示的情形和特别注意的问题) (4)健康宣教服务内容 | |
2.处方点评 | (1)处方点评的基本内容及方法 (2)处方点评常见问题实例分析 | ||
3.药物重整 | 基本内容 | ||
4.药学监护 | 基本内容 | ||
5.居家药学服务 | 基本内容 | ||
6.药学门诊和互联网 药学服务 | 基本内容 |
大单元 | 小单元 | 细目 | 要点 |
三 中 药 用 药 安 全 | (一)中药安 全应用和药 物警戒 | 1.中药药物安全性的 认识 | (1)传统中医药对药物安全性的认识 (2)现代中医药对药物安全性的认识 |
2.中药药物警戒 | (1)中药药物警戒的内容 (2)中药药物警戒与中药不良反应监测的区别 | ||
(二)中药不 良反应 | 1.中药不良反应/事 件基本类型和发生 机制 | (1)基本类型 (2)发生机制 | |
2.常见临床表现 | (1)皮肤症状 (2)全身症状 | ||
3.引起中药不良反应 发生的因素和预防 措施 | (1)引发不良反应的因素:药物因素、患者机体因 素、临床使用因素 (2)不良反应预防措施 | ||
4.监测与报告 | (1)报告范围 (2)关联性关系评价 | ||
5.常用中药品种的不 良反应 | (1)中药饮片的不良反应(常见品种、不良反应表 现及处理) (2)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常见品种、不良反应表现 及用药指导) (3)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常见品种、不良反应 表现及用药指导) | ||
(三)中药用 药错误 | 1.中药用药错误的 分类 | (1)易发生用药错误的环节 (2)评估分级 | |
2.中药用药错误的防 范策略 | (1)发生用药错误的风险因素 (2)用药错误的防范策略 (3)临床常见用药错误案例分析 | ||
(四)常见医 疗用毒性中 药的中毒和 解救 |
1.乌头类药物 | (1)乌头类药物和含乌头类药物的中成药 (2)中毒表现 (3)中毒机制和原因分析 (4)中毒解救措施 | |
2.马钱子及含马钱子 的中成药 | (1)含马钱子的常见中成药 (2)中毒表现 (3)中毒机制和原因分析 (4)中毒解救措施 | ||
3.蟾酥及含蟾酥的中 成药 | (1)含蟾酥的常见中成药 (2)中毒表现 (3)中毒机制和原因分析 (4)中毒解救措施 |
大单元 | 小单元 | 细目 | 要点 |
三 中 药 用 药 安 全 |
(四)常见医 疗用毒性中 药的中毒和 解救 |
4.雄黄及含雄黄的中 成药 | (1)含雄黄的常见中成药 (2)中毒表现 (3)中毒机制和原因分析 (4)中毒解救措施 |
5.含朱砂、轻粉、红 粉的中成药 | (1)含朱砂、轻粉、红粉的常见中成药 (2)中毒表现 (3)中毒机制和原因分析 (4)中毒解救措施 |